智能制造LOGO
首页> 资讯> 详情

转载 | 服装里的“广州模式”:供应链的数字赋能和产业集群的空间扩散

发布时间:2024-08-16来源:南方周末作者:

图 |服装设计师素描服装设计(图/视觉中国)   

最近一两年,伴随着SHEIN在海外市场“出圈”、批发市场向清远搬迁的计划等重磅消息,广州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吸引着全球的眼光。作为中国纺织工业的重镇,广州正以不断迭变的运行状态影响着全球的服装市场和快时尚圈层。


尽管如此,该产业也面临着挑战。日前,广州经济“半年报”出炉。上半年,广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01.55亿元,与上年同期持平。从类值结构看,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在售的21个商品类别中,其中作为主要类值之一的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表现欠佳,同比增速仅为1.3%,该数据在2023年为15.3%。


市场订单的剧烈波动、传统商业的转型阵痛、跨境电商巨头的迅疾崛起、数字化手段的空前渗透,以及原创设计的更新迭代,在这座全球著名的服装生产和贸易之都相互交织,并复杂地往前裂变着。这种正在进行的变化,正提供着中国城市经济转型的典型样本。


最近数月,南方周末研究院走进广州服装行业,访谈相关从业人员,以求解服装里的“广州模式”养成论。调研的结论是,广州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从依赖区位和集群的成本优势,逐渐转向更为复杂的、依托线上线下供应链敏捷管理的综合优势。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如何发挥广州在大湾区乃至全国整体价值链及产业链条中的引领性功能,将成为城市推动产业未来发展的核心重点。

现状:效率的提高、空间的协同与高度的提升

●高效的供应链

“全国纺织看广州,广州纺织看中大。”中大纺织商圈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纺织面辅料专业市场商圈,也是服装产业链重要的资源配置中心。这里,一批衣服的出货周期只需要3天:第一天客户拿版、找面料,当天晚上工厂定版型并裁面料;第二天工厂开始做货,第三天早上货就可以到仓库。


这种令人瞩目的效率,不仅是广州纺织服装行业的一大特色,更是其核心竞争优势。

像中大这样子的面料市场,货料周转快得很,这让不少搞批发的和开服装公司的人都爱在这里开店。设计师们租个公寓,楼下挑完布料,楼上就能动手做,做完了立马打包发货。

——广州资深服装从业者

高效率的背后是广州多年的行业积累和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数据显示,广州涉及服装及关联的企业有近5万家,服装品牌商标超过7000个,年销售额约占全国的10%。规模之外,广州的纺织服装产业链覆盖广泛,几乎囊括了除天然纤维外的所有环节。具体来说,广州集中了面料辅料供给、设计、打版、集散等功能,形成了完整的供应链。


此外,广州火车站和白云机场两大超级物流枢纽,加之近邻佛山的仓储设施,形成了强大的物流网络。从宏观数据来看,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运输和集货能力遥遥领先,全方式货运量是深圳的2倍、香港的4倍。此外,广州拥有国内物流龙头企业,且联邦快递等国际超级物流商也选址白云机场。


强大的供应链以及快速的生产反馈能力,既能满足市场需求,也逐步推动广州孕育出新模式。


2009年,淘宝首届“双11”购物节成功举办,电商时代登场。自此,电商获广州服装行业青睐,一批新兴企业出现。


茵曼女装创立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创始人方建华在广州创办了一家小型工厂,最初主要承接国际品牌的设计和生产订单。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外贸代工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面对这一挑战,方建华决定创立茵曼品牌,并积极投身于电子商务领域。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茵曼迅速成长为电商女装品牌的代表之一。

2008年,在中国电商的黄金时期,我们成立了茵曼。与传统服装品牌的品牌代理模式不同,我们采取的是一套全新的销售体系。一方面,在电商渠道,我们通过平台直面消费者。另一方面,在线下实体渠道,我们采取的是自营和联营模式。

——汇美集团副总裁曲晶

此后,随着直播和社交电商的推动,对于产品交付速度的要求逐渐提高,促使广州传统批发模式向更高效、更灵活的生产和供应方式演进。

以前的模式是大批量生产,面料一订就是上万米,加工快速,几天就能出货。但现在,电商的快节奏要求7天内就得完成返单,这对供应链是一大挑战。

——广州资深服装从业者

在新的供应链逻辑下,批发市场从“拿货的地方”变成“看货的地方”,传统的生产端转向“快反工厂”。


同样的供应链也推动了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以SHEIN为代表的时尚跨境电商企业,采用的是“小单快反”模式,即根据市场需求,以小批量、快速反应的方式调整生产订单,供应链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显著提升。这种模式的实施,标志着从传统的大规模计划生产向更灵活的按需生产模式转变。


供应链的优化和创新,为跨境电商企业赢得了全球竞争优势。SHEIN正是凭借供应链优势,超越了ZARA等国际品牌。同样,拼多多旗下的跨境电商平台Temu也将供应链总部设在广州,充分利用这里的供应链优势,以期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在广州,服装行业的电商化不仅体现在渠道,更体现在供应链。在电商平台,企业能够更直接地与消费者互动,收集市场信息,快速响应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品的快速迭代。同时,电商的发展也推动了供应链的整合和优化。

●迭代的区域协同

广州服装业的空间布局呈现出边缘分化特征。生产活动主要集聚于白云区、番禺区、花都区和增城区,这些区域逐渐成为纺织服装制造业的集中地。相辅相成的是,越秀区、天河区和荔湾区依托早期专业市场的成熟发展,专注于服装商品的展示、贸易和销售环节。全市形成从生产到销售的完善产业链。


海珠区值得注意。这里既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纺织面辅料专业市场商圈,也有数目庞大的制衣厂。以区内的中大纺织商圈为例,该区域曾聚集了逾60个大小面辅料专业市场,商铺约2.3万间,直接从业10万人,关联从业超200万人。周边的康乐、鹭江片区逐渐驻扎了数目庞大的制衣厂及小作坊,形成了人口密集、产业集中的纺织服装集群。


在2022年公布的《广州市时尚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就对这些区域的发展重点做了明确规划,同样呈现出明显的分工互补特征。 


图 |《广州市时尚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对各区在服装分链的规划

这种空间布局,是成本因素持续作用的结果。过去,依托于低廉的要素成本和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以及“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模式,广州纺织服装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彼时,广州的服装企业大多以小作坊加工为主,产品主要以批发形式销往各地。这奠定了广州作为服装货源集散地的地位。


当时,广州的批发市场逐渐繁荣,以白马、红棉、中大等为代表的市场,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服装业的货源集散地。广州的专业市场也从小型市场逐步扩展为大型商圈,形成了规模化、集群化的发展模式。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中心区域的生产成本逐渐上升。为应对成本压力,生产企业开始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城市外围区域。这些地区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生产成本相对较。这种转移不仅反映了生产成本的自然驱动,也体现了产业对优化空间布局的内在需求。


2022年,由于中大布匹市场存在着交通拥堵、消防隐患、商住混乱、配套不全、乱搭乱建、仓容不足、经营无序、人口太密等问题,海珠区明确提出将中大纺织服装商圈的生产制造业向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转移。目前,海珠区康鹭片区的城中村改造已经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产业转移也在稳步推进中。


产业转移的趋势,不仅在广州的城市内部,还在更广阔的省际协同。广州服装业的某些环节或产能,正逐步转移到其他省份。


在此过程中,广州的角色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传统的生产制造中心,逐步转型为产业链的协调中心和创新高地。广州利用其在设计、品牌、市场、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及大湾区物流中心的地位,加强了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影响力。


我们的调研发现一个趋势:在供应链层面,一些品牌及其供应商正逐步细化区域职能分工,将部分生产能力拓展到内地城市;但广州仍然发挥着核心作用。这不仅是因为广州拥有有形的区域优势,比如地理位置和运输成本的优化,更因为广州在无形资产方面的优势,包括其专业市场模式、社会网络体系和创新网络等。


具体来说,广州不再是单纯的生产加工基地,而已蜕变为供应链运营的核心区域。由此看来,在社会分工的优化过程中,广州的角色已经实现了一重突破,从最初的“生产加工”逐步转变为“生产+管理+服务”的综合体。

我们确实把一些新增加的产能,特别是那些对时间敏感度不是太高的部分,拓展到了其他地区。但还有很多关键的业务依旧扎根在广州。虽然广州的市场竞争激烈,但它的优势是其他地方所无法比拟的。广州的地理位置太好了,供应链的反应速度快,加上开放的商业环境和丰富的资源,这些都是我们选择继续在广州保留关键产能的原因。同时,我们的管理、设计和运营团队也没有离开,继续留在广州。

——番禺某服装厂主

通过产业转移和区域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广州纺织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其他地区的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说,广州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布局的演变过程,展现了产业如何在城市化和市场竞争中不断调整和优化自身的空间分布,实现产业升级,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数字化转型突破

从广义上来看,纺织服装产业链包含研发设计、加工生产、市场营销三个主要环节。这意味着,除劳动密集型特征外,该产业同样具有知识密集型的特征,需要依赖创新设计、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策略等知识密集的活动来推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过去依赖低成本要规模的模式已无法满足广州的需求,广州需要向着价值链和产业链的更高层次延伸。


数字化能力被视为产业赢得当下和未来发展的核心手段。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现代产业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峰曾分析,数字技术作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正在深刻改变传统产业的格局和运营方式。更重要的是,供应链的数字化使得供应链上的企业、机构之间的合作也能做到实时沟通、无缝协作,大大提高了供应链的灵活性。


调研也发现,SHEIN供应商可以利用现成的数字化工具了解各环节的进展,实现异地管理生产。这无疑降低了其开设分厂的磨合成本。


这也意味着,在服装业巨头的供应链中,与生产相关的信息(比如订单详情、生产要求等)都可以快速地传递给供应商,让他们能够快速地开始工作。由此,整个生产过程更加灵活和高效,减少了等待和延误的时间。


巨头之外是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他们的数字化之路也值得关注。在广州,纺织服装行业的中小企业众多,生产端2.6万家企业中,规上企业仅556家。技术、资金弱势的小微企业为主体的局面意味着,在行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完善的数智化服务体系不可或缺。


一批互联网平台企业因此应运而生,致景科技就是其中之一。在上游,致景科技通过“飞梭智纺”整合纱线、坯布、印染等环节,实现产能共享和智能订单分配;下游则利用服装AI大模型FM系统推动设计的智能化。


从源头说起,批发商盯紧的无非是三个要点:货得好、货得按时、价格得亲民。数字化给这些老问题带来了新解法。想当年,找块称心的布料得跑批发市场,挨家挨户地淘,费时又费力。可现在使用“对布机器人”,通过数字化的智能硬件识别布料颜色、成分、密度、重量、纹理这些关键要素,系统3分钟就匹配出需要的布哪里有卖的,然后当天可能就敲定买卖,布料直接拉到自家仓库,整个交易时效大幅度提升。

——广州致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兼高级副总裁李亚平

随着智能化和数字化改造的推进,截至2023年9月,广州的纺织服装行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环节实现全面数字化的企业比例达到57.9%,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和数字化设备联网率分别达到56.5%和49.3%,均高于全国制造业平均水平。

●原创设计的灵魂

在多重价值导向下,广州纺织服装业的发展趋势是以各种要素配置能力的提升为主线。在此过程中,品牌设计能力的提升和文化的构建被许多业内人士认为是关键。


这在近期流行的新中式风潮中十分明显。新中式服装作为一种融合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审美的设计风格在消费市场走红,成为年轻一代的新宠。据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24国货消费观察》,今年以来“新中式”相关产品销量同比增长超110%,购买“新中式”相关产品的消费者同比增长超70%,其中“新中式”服饰产品的消费者同比提升超10倍。


市场发展迅猛的同时,也伴随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外观模仿正品,但在工艺和面料上大打折扣的仿品,这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体验,也对原创设计和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损害。

在中国的服装市场,模仿曾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正因为这样,我就更坚定了走原创这条路。尤其是在新中式,或者说传统文化这股潮流里,原创设计绝对是灵魂所在。我相信,每一件服装都应该是一件艺术品,它不仅承载着我们的传统文化,更融入了现代审美,是一种精神和情感的传递。

——广东省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会长成晓琴

事实上,目前对于消费者而言,以服装为载体的价值彰显成为关注的重点,设计感、包容性、实穿性、环保等多元潮流属性各成趋势。消费者在选择服装时,越来越关注品牌背后的故事。这就要求服装品牌在推广和传递自己的产品时不仅需要找到适合的渠道有效地触达潜在人群,更需要更多地融入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等。

LIREN VILLAGE 犁人坊女装品牌创立25年来,坚守田园风格的初心,以原创的设计风格及天然的面料材质,用服装来传递自然闲适的生活方式与恬静不争的生活态度。我相信,品牌的成功不仅在于设计,更在于品牌文化的传递和消费者的认可。

——LIREN VILLAGE 犁人坊 总经理 Naida 陈曲

对于品牌而言,从供应链品牌转型为设计品牌,向高端市场进军,是增强品牌影响力的必由之路。放眼全球服装产业的消费趋势,深入挖掘小众市场并塑造品牌影响力,是迅速“出圈”的有效策略。在广州,已经有一些服装品牌在各自的小众领域取得了成功。


以比音勒芬为例,这家位于广州番禺区的高尔夫服装企业,通过深耕运动服饰细分市场、持续创新和科技应用,在过去十年里实现了业绩的稳步增长,成为男性高尔夫运动服饰领域的领军品牌。


探索不止于此,广州白马服装市场开发了中国原创设计品牌基地,专门划分区域支持设计师品牌,推动原创设计的发展。

建  议

广州纺织服装产业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有着诸多成就,但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机遇。综合调研了解到的信息,研究团队建议如下:

●优化转移路径

广州服装业向清远的有序转移,是加强区域产业分工协作、保障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需求。转移不仅能缓解核心城市要素成本上升的影响,而且还能促进产业的空间重组和电商的发展,为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出现提供土壤。


通过这样的举措,广州可以构建一个以科技创新和时尚创意、消费引领为发展重点的产业生态,加快形成全球影响力。同时,周边地区也应以园区和平台建设为载体,不断完善产业结构。


但是,产业转移并非单纯的地理迁移,它要求从业者适应全新的产业链运作模式。同时,产业转移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伴随着“阵痛”,需要劳动力供应、基础设施建设、物流运输及供应链各环节的有效对接等。


因此,产业转移和市场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必须更多地考虑产业主体的实际需求,包括工作环境、交通便利性、生活配套设施等,同时需要政策规划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以激励产业主体进行投资并制定长期发展计划。


此外,也有调研对象建议,基于城市升级、形象升级、定位升级等方面的需求,广州应考虑在本地建设服装产业园,引导如今分散在各区的企业或品牌集聚在一起,以提升广州在纺织服装乃至时尚行业的地位,并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艺尚小镇作为杭州接收产业转移的成功案例,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当地政府、企业和市场在选址、用地、规划等方面给予了企业明确的方向,同时逐步完善了商业、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更值得注意的是,艺尚小镇的企业主体积极吸引优质企业入驻,通过与国内外时尚机构的合作,提升了小镇的行业地位和吸引力。

加强湾区合作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浪潮翻涌,广州纺织服装行业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面对国际市场的多重挑战,广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利用这一优势,一方面广州应深化与国际市场的融合,拓展多元化贸易渠道,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从而增强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另一方面,广州需要利用好港澳的对外资源优势,并与深圳加强作为广东纺织服装高地的合作。

●提升产业品质

广州纺织服装产业以规模大、产品全、速度快著称,然而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供应链的品质和整体品牌形象尚需提升。这一现状既是挑战,也为广州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发展空间。


为了抓住这一机遇,广州可以采取双重策略:一方面,加强内化培育,通过提升品牌设计和加大城市产业品牌运营的宣传力度,增强本地供应链的软实力;另一方面,通过外部吸引,借鉴江浙等地成功的品牌建设经验,提升广州在全球市场的品牌影响力。正如受访对象所指出的,许多高品质面料产自广东,但品牌化却常在江浙等地实现,这无疑体现了广州在品牌建设和市场定位上需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

●增强原创设计能力和技术质量

服装产业的供应链效率加快了对市场的应对速度,原创的设计感则拔高了服装产业的高度。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服装零售业面临更加苛刻的市场现实,这可能对原创设计的发展构成压力。创新设计资源分散也是广州服装产业面临的问题,打响“广州原创”“广州设计”仍需设计资源的集群化,增强对设计人才的培养及吸引。


同时,向价值链的高端延伸需要企业在研发设计环节实现突破。对广州而言,面料的开发尤其关键。目前,广东在服装制造领域虽然强劲,但在面料生产方面却显得相对薄弱,产量仅占全国的7%,却支撑起占全国17%的服装产量。面对这一挑战,广东的企业迫切需要通过创新和研发,提升自身的不可替代性。这需要加大在高端面料和绿色面料领域的研发投入,以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此外,我们在走访中还发现,中小微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能力不足、转型成本高和转型阵痛期长的问题。广州服装产业需在政府引导下进一步优化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水平。

●构建健康电商生态

随着2024年电商平台竞争的加剧,各平台通过举办促销活动和推出“仅退款”等消费者友好机制来争夺市场份额。然而,在这些低价策略和便利服务背后,商家们却面临着利润空间的压缩和运营成本的上升。一方面,促销和流量获取往往以商家的自我降价为代价,引发激烈的价格战;另一方面,部分消费者滥用“仅退款”服务,进行恶意下单后申请退款但不退货,给商家带来经济损失。同时,提供运费险和无理由退货的商家也因物流成本上升而面临利润和成本控制的双重压力。这些压力最终会转嫁到供应链上游,对服装产业中的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


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消费体验是正确的,然而,平台的良性发展也需放置在合理合规的框架下。市场供需造成的压力不能完全转移至上游供应商,应建立良性平台机制,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广州作为纺织服装业的引领性城市,也应在这一领域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推动行业的健康和有序发展。

来源:《南方周末》2024年8月15号  B15版

(南方周末实习生吴婉茜、郑凝对本文亦有贡献)

南方周末研究员 李润泽子 李婧 戴春晨

责编 张秋红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7ASvK2-VQ5KgrYI3kwMow

转载声明:

文章为本公众号根据网络搜索下载编辑整理,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读者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标错来源,或因文中所使用的图片、文字、链接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